煤矿安全事故为何不断?煤矿安全未来何去何从?

扫描到手机查看
作者: 小明谈安全 2022-01-16 09:00  煤矿安全 百万吨死亡率 安全风险 安全生产 安全意识
12月15号,山西吕梁孝义发生一起透水事故。看到新闻当时,一番极不痛快的滋味涌上心头。一个原因是我的事业起点是煤矿;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从事安全管理的人,无论是哪个行业,发生事故都不会不关注。思量再三,决定侃侃为什么我们的煤矿行业总是出事?每次都立在风口浪尖。

都2021年了,煤矿事故还是频发。在社会舆论、大众认为,目前科技日新月异,可以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首先这个观点从长远趋势来看是很正确的。目前最前沿的煤矿技术,主要通过5G、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实现自动化矿井,从而减少井下作业人数,尤其是工作面人数,从本质安全上解决人员事故问题。那为何煤矿还是总出事?


01 煤矿行业为何事故不断?


行业技术发展制约、社会认知偏差

首先,是先进技术普及速度较慢。自动化矿井已经提出十几年了,但由于无国际先进技术可以参考,进展还是很缓慢。目前最热的5G举例,由于刚提出,我们看下之前的4G甚至更早,煤矿使用情况。就了解的一家煤矿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有40多个矿井,实现井下4G互通的矿井不足15个,至于大数据,目前真正实现还有较长时间。

其次,由于我国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之前一些没有爆出的煤矿事故(负责人故意隐瞒)无处遁形(目前我也不敢说不存在瞒报)。

再者,煤矿事故的发生率感官上没有降低,但每起事故的伤亡人数是有数据证明,是明显降低的。数据骗不了人,2019年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0起,死亡316人,同比分别下降24.1%和5.1%,百万吨死亡率0.083%,同比下降10.8%。2020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122起、死亡225人,同比下降28.2%和28.8%,百万吨死亡率0.058%,下降30.1%,建国以来首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瓦斯事故;与2015年相比,淘汰退出煤矿5464处,产能9.4亿吨,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5.3%和62.4%,重特大事故起数下降4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64.2%。讲道理,这是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数据来源: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要知道,2018年,当年全国交通死亡人数是安全生产死亡人数的45倍,是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189倍。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远比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现在车辆越来越普及,交通也越来越发达,或许交通事故很常见,没那么多人去关注,同样是生命,只不过煤矿比较敏感,事故会被舆论放大,而煤矿这个比较特殊的行业,现在煤矿朝着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发展,但从现在的技术来说,要普及也是很困难的,但是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实现。


煤矿开采本身风险高

不是说我悲观、我思想理念有问题,在这一行干过的人都明白煤矿出事是必然的,就看你是小事还是大事。出事故有些是天灾意外不可避免,在几百米的地下什么都会发生,所以这一行业不管多久都是高危行业,我国煤矿绝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在地下,可以想象井下会面临的那些情况?漏水,瓦斯,火灾、爆炸、煤尘,矿压,高温等灾害,这些危害再怎么防护都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去杜绝。

我听说过一个笑话,据说是真实的事件:有个煤矿的副矿长一辈子没下过井,前些年时候国务院规定矿长必须带班下井后,这位矿长才生平第一次下到他工作了一辈子的煤矿,谁也没想到,他刚站在井底的时候,吓哭了。这个笑话虽然不可考究,但足以说明煤矿安全条件的状况。


煤矿安全不能靠某一个环节的发力就能一劳永逸

1、安全规范环节——煤矿安全规定的制定和成本效益存在冲突

按照惯例,我们煤炭行业的相关安全规程一般是由国家和省安监局以及一些高校的相关教授、专家以及各个大型矿企的总工来共同参与编制。不过如果是为了贯彻某一个会议精神而下发的红头文件,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而实际工作中,红头文件在检查中同各种安全规范是有相同效力的,从安全的角度看,规范内容当然是越安全越好。比如:锚索用最好的,锚索间距越短越安全,工作面的煤柱留的越宽越好,掘进肯定是架设U型棚最安全。但这显然和企业的目标相违背,企业的运营肯定是要盈利的,这样安全规定的制定的同时就需要考虑的成本效益问题。但现在谁都怕安全事故,安全标准定制与实际要求差距,导致执行成本太高,一些私企、小矿为了完成效益和安全规定兼顾,弄虚作假,使得安全规定根本没能发挥应有作用,我相信对两套图纸的做法老煤矿人都不陌生。而安全规定本应该成为企业在完成盈利的前提下安全生产的标杆。


2、涉及措施环节——具体设计措施的执行和工期存在冲突

企业为完成利润需要给施工单位下达比较高的效率要求,个别时候则是部分领导屁股决定脑袋,临时变换方案(这也许在小煤企有很多),具体各级生产负责人根本不能按照技术人员编制的设计措施执行,甚至还会出现设计和措施还没有出来,一线工人就直接开工,出了事故,那是设计执行不到位,是一线工人粗心大意;没出事故的话反而还让一线生产单位产生技术人员编制的措施根本就是废纸的错觉。再加上部分技术人员对于自身技术要求不高,技术措施都是粘粘贴贴,错别字都一堆,连施工队伍的名称都经常忘改,出尽洋相。这种情况也更加剧了井下施工安全更依赖的是一线工人的个人经验和素质,而不是技术措施,相关安全规定更成为一纸空文,这是何等的讽刺?


3、实际执行环节——安全规定的执行力度和生产效率存在冲突

为了加强安全规定和设计措施的落实,企业只能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检查,而确保能否被落实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罚款。有些企业对于安监部门的考核简单粗暴,比如以每月上报的违章人数啊、甚至隐患条数来考核,而且会强行设置最低指标,不然就认为你混日子不干事。这就造成月初的时候安全员到处跑,生产单位生产缓慢,月底安全员的考核任务完成,生产单位又加班加点赶进度,这更容易造成事故。并且还滋生了一部分养成些臭毛病的安全员,心理素质差的工人甚至都会出现逆反对抗行为导致伤害到自己,当然可能更多的是在回家的路上打击报复……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一线施工单位都会或多或少的违反安全规定、文件、生产设计、全措施,而负责执行这些措施的人也只为考核任务以及个人喜恶去监管这些文件的执行。


每个地方的地质条件不同,生产环境不同,各个企业长久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不同,规程规定本就需要区别对待。井下开采本来就是高风险,以上三点矛盾客观存在,所以说煤矿安全并不能靠某一个环节一发力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


安全设备质量、有效性

我国的矿井,除了原神华的矿因为煤层好,可以进行房柱式结合双主巷道多工作面回采,其他都是单巷道掘进开采。双巷道开采相对要安全很多,多条通风和逃生通道,以及避难设备和空间都要宽裕很多。下神华的矿都是开车直接到交班点然后走几百米或者做小火车去工作面。而如果是单巷道掘进开采,那就是进来出去一条道,出了事也没处跑,只能原路跑。就拿我们熟悉的矿灯,定位器,自救器来说,据我了解国外的定位器可以精确到3米以内,国内的知道一个大概位置(国家没有硬性规定,只要求有定位,越精确的钱越多,千万级的花销),自救器的使用在国外下矿时会进行一个小时的培训和熟悉操作,在国内下矿从来没人教过怎么用,美国用的是实打实的氧气瓶和空气瓶组成的自救器,可以用120分钟,国内的是化学氧的,一般用20分钟,有的自救器说60分钟的我表示严重怀疑。价格也是天差地别,几百美金和几百人民币。而且在国外的主巷道每隔200米会看到一个自救器箱子,放着逃生更换用的自救器。这里多说几句,煤矿事故发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断电,幸存的工人只有自己的自救器和矿灯能用,其他什么都没有,没有光也没有新鲜空气。一个20分钟的自救器,还是在轻微活动下能保证20分钟,在逃生的时候能用多久?国内的矿井下距离应该没有小于1公里的,大家可以自己想想生还几率。而救援队也是人,他们下去救援也只能一点点探路,确定安全再继续前进,一旦有问题马上撤回。所以,在国内井下出了事故能活下来跟中了500万彩票的几率差不多。还有一个是带荧光板的安全绳,从矿口到工作面,出事故后用来摸着绳子逃离用,不同的荧光板会告知逃离人员这里有自救器,硐室,还是岔路什么的。国外的矿山主因为惩罚严重和违规成本过高,都是争先使用最先进的安全以及逃生设备,而我们都是最舍不得花钱买安全装备,我们叫没有政策不买安全。在美国,MSHA也就是美国安监局会派安监员驻矿上班,安监局出钱,我国的安监员都是矿上自己派的,你说他听谁的。还有咱们国家前些年大力推广的避难硐室,我觉得是不符合实际的,怨声载道,离工作面那么远谁能跑进去。

总体来说,国内矿难在现有措施下控制的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也应该宽容看待,就像车祸的死亡率高多了也没人关注。


02 煤矿行业安全未来何去何从?


有统计数据显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8年,我国煤炭累计开采量为750多亿吨,占一次能源比重超70%。包括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煤炭在国家发展中能源地位不会有大改变。所以说还是要发展,煤矿安全的未来依旧路很长、很坎坷。


意识先行,措施紧随

在自上而下安全意识淡薄的体制下,安全管理所能带来的产值反馈周期太慢了,这不得不说很让人无奈。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作为民生大事,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中。随着我国安全生产事业的不断发展,严守安全底线、严格依法监管、保障人民权益、生命安全至上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领袖的话震耳发聩,这是行业领域的责任,是政府部门的诺言,是生产工作的底线,是生产需要的保障。

理念引导行动。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安全生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就能很好的体现。意识先行,措施紧随,以红线意识为共识,以措施行动来落实,这是防止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大前提,也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大方向。


先进技术、装备应用

这是安全生产的“硬实力”部分。据美国矿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因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仅为9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133%,仅为中国同期水平的8.31%。我认为美国较高的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主要应该归结于大量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有效实施。


我国煤矿智能化机械装备的制造技术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煤矿灾害防治的关键技术与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机理等方面亟待攻关。深地资源开发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全国看,煤矿开采深度每年平均增加10~20m,我国目前千米深井已有60处左右,最大深度达到1500m左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条件更加复杂恶劣,最大地应力超过40MPa;煤矿水文地质条件趋于复杂,水害种类不断增加,坚硬顶板离层水、隐伏陷落柱、高承压水、煤层群开采回采下层煤等水害威胁日趋严重。此外,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热害等矿井灾害呈现出新的变化,多种灾害耦合,增大了灾害的复杂性。提升煤矿智能化机械装备的制造技术是持续提升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必然途径。(数据引自论文《煤矿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趋势》,作者:郑德志、任世华)

智慧矿山、数字矿山建设是煤矿机械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智慧煤矿,积极探索总结,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目前有部分煤矿还是以粗放式管理为主,井下劳动密集作业场所较多,用工数量较大,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此外,煤矿井下环境较为恶劣,造成井下普遍以初高中毕业的“农民工”为主,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导致煤矿生产过程中部分煤矿企业存在“人因安全”不达标的情况。因此亟需加快煤矿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交流和人才知识更新,培养一批既掌握安全基础理论、又懂安全管理、还能现场操作的知识、技能复合型安全科技人才,为煤矿安全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应该建立吸引人才从事煤矿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从而有效的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监管模式良性运转

首先讲,不是国家不够重视煤矿安全。恰恰相反,现阶段正是因为政策上的严格和重视,矿难已经相比过去少了很多。但任何措施和手段都是有瓶颈的。目前对煤矿行业的管理十分的严格,除了煤矿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实行的是国家直属机构和属地双重监管,这就导致煤矿的各项问题极其容易被放大。不否定现行体系,但是存在问题也是事实,应该顺时势,积极解决矛盾,改良现行体系,促进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监管模式良性运转。


永远忘不了矿工兄弟们那漆黑的脸上露出白色牙齿的淳朴笑容。煤矿安全的未来何去何从?期待煤矿行业安全生产形势能够持续好转,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大提升、大进步、构建完善的体系保障。

文章来源小明谈安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小明谈安全 2022-01-16 09:00  煤矿安全 百万吨死亡率 安全风险 安全生产 安全意识
联系我们
  • 400-071-1996
  •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翠竹街2号59楼

扫码下载APP

扫码注册鑫安云
实现智慧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