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基本扭转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10月27日下午重磅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白皮书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白皮书介绍,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能耗强度显著降低,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白皮书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白皮书最后说,中国将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介绍,温室气体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了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成效。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9%,比2005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此外,我国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低碳意识也不断提升。在做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在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实施细则制定上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我们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和小岛屿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叶民表示,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是积极落实“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将“十四五”碳强度下降18%的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实。
二是推动开展碳达峰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落实。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三是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紧编制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四是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
五是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动建立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及履约长效机制。
六是提升全民低碳意识,持续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七是做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编制落实工作,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观测和评估。
八是继续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