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何以被称作“教科书式报告”

扫描到手机查看
作者: 安环家 2022-01-24 17:00  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 重大事故调查报告 检视防灾减灾漏洞
1月21日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全文发布。报告分别从“灾害情况及主要特点”“灾害应对处置”“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关注的事件”“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责任问题”“主要教训”“改进措施建议”方面,详尽披露了灾害定性、责任认定、教训及改进措施等情况。

这份报告
何以被称作“教科书式报告”

1月21日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全文发布。报告分别从“灾害情况及主要特点”“灾害应对处置”“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关注的事件”“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责任问题”“主要教训”“改进措施建议”方面,详尽披露了灾害定性、责任认定、教训及改进措施等情况。


这份调查报告虽长,但信息充分,数据清楚,定责任证据精准,也因此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教科书式的报告”“人人读得懂”。

实际上,自2014年起,就有一些部门对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全文公开。此次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并全文公开。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社会重大关切,践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这是对“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的具体落实,也是公共治理应有的姿态。

从此前若干次全文公开调查报告的先例看,无论是山东五彩龙投资有限公司栖霞市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还是湖北十堰艳湖社区集贸市场“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当地政府坦诚、彻底地公开调查报告,均赢得了民意好感,也有效缓释了一度紧张的社会情绪。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波及面广、影响恶劣,调查组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展开深入细致调查,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其中,很多信息披露与行文表述,直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病灶。

从内容看,报告通过现场勘查、调阅资料、走访座谈、受理信访举报、问询谈话、调查取证、分析计算、专家论证等方式,复盘了灾害发生和应对过程。

其中,既有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传言的澄清,也有对民众切身感知与猜测的印证;既有条分缕析的事故成因分析,也有对郑州市委市政府态度严厉的批评,并在总结分析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建议。

相信在此次灾害中负有责任的各级公职人员读完这份力透纸背的报告,可以知晓自己犯了什么样的过错,这过错又是如何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又该如何反躬自省、补苴罅漏,免于踏入同一条河流。

客观而言,在这起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郑州独有。这也意味着,这份报告的更大作用,或在于其公共性,能让更多的公职人员从中照见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认识,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也因此,这份报告的公开具有了外部性、公开性等公共价值,对地方治理与公共管理能力的提升,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事实上,也只有政府信息公开了,公众才知道政府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社会和公民才能够深度参与公共事务,共同努力实现公共利益。对政府部门而言,因为公开、开放而获得了更多信任;对民众而言,也会因知晓而理解,因理解而参与。

现代化的政府就该与时俱进,吸纳、协同、激励各种力量参与公共治理。这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再度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处置失灵的良药。

这份“教科书式”且“人人看得懂”的调查报告,就是公共治理该有的样子,也是为此开了个好头。


来源:新京报


警钟长鸣,警醒更多“梦中人”

在农历新年到来前夕,备受关注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

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特别是发生了地铁、隧道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伤亡事件。郑州市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其他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

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特别重大(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占全省95.5%),尤其是郑州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等事件格外让人痛心。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是否落实,应急处置是否科学,一直受到全国舆论的高度关注。国务院适时启动调查,既是对于包括死者及其家属在内的所有受灾者的告慰和交代,也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检视防灾减灾漏洞的必要之举。

从启动到最终公布结果,调查历时近半年,为报告的权威性、全面性提供了保障。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调查组是在充分考虑这场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当地历史记录、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的实际,并通过现场勘查、调阅资料、走访座谈、受理信访举报、问询谈话、调查取证、分析计算、专家论证等方式,复盘灾害发生和应对过程的基础上,对各方责任进行精准认定。这释放出一种鲜明的调查和问责伦理信号——灾害的归灾害,问题的归问题。

比如,调查组认定郑州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是责任事件,郭家咀水库漫坝事件是违法事件;并查明,郑州市委、市政府没有履行好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对极端气象灾害风险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灾情信息报送存在迟报瞒报问题,对下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迟报瞒报问题失察失责……如此直面社会疑问,直击责任痛点的态度,在保障调查公信力的同时,也为所有地方压实防汛救灾责任,剔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杜绝侥幸心理,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调查组总结的六个方面的主要教训,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都值得其他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国务院对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成立调查组,并进行如此大规模而细致的调查,一方面反映出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的履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确不能被忽视;另一方面,也是以实际行动向各级政府重申,坚持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人民至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之上,体现在对所有风险事件的应对行动之上,以及相应治理能力的提升之上。希望这份调查报告能够警钟长鸣,警醒更多“梦中人”。


来源:红星新闻


公布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

给遇难者一个告慰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领导责任。目前,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已被免职、立案审查,安伟同志任中共郑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调查报告还显示,此次灾害不同阶段瞒报139人。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调查组,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展开调查。此前,河南省公安机关已对涉嫌违法犯罪的8名企业人员立案侦查并依法逮捕,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也依规依纪依法对灾害中涉嫌违纪违法的89名公职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这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厘清了责任、还原了真相,也给了遭遇灾难的民众一个安慰、一个说法。


此次灾害调查报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明确区分责任并严厉问责。报告将灾难定性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但也点明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掷地有声,直指郑州市委市政府,“风险意识不强”“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灾难面前没有充分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党政主要负责人见事迟、行动慢”……调查组如此雷霆重击,近年来亦属罕见。这不仅体现了中央对这一事件的态度,也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


事先缺乏预判,事中举止失措,在不同阶段瞒报死亡失踪人数139人,事后百般弥缝,最后结果就是造成群众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本来,灾情袭来,政府应该是民众最坚强的依靠,而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中,当地政府失效了。这种短暂的应对失灵状态,不啻于一场“人祸”。如此“人祸”再叠加到“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之上,无疑放大了灾情。此番国务院调查组严厉批评郑州市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


此外,这次灾害调查的另一个特点是,直面焦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调查组深入调查造成重大伤亡和社会关注的事件,查明了主要原因和问题。如认定郑州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是责任事件,郭家咀水库漫坝事件是违法事件等。


这既体现了有责必究、追责必严的底线思维,传递出分类甄别、科学认定的明确信号,也给了遇难者一个公道。想想地铁车厢里那些人,面对着一点点漫上来的暴雨,那种绝望与悲伤;想想京广快速路北隧道那些被淹没的汽车,非严惩不足以平复民愤。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绝不是一句仅仅挂在口头上的话语,而应成为各级政府扎实践行的行为准则。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地方党委和政府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0

2021年7月21日,在郑州一号线博学路地铁站附近,几位年轻人互相扶助在水中前行。新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这一事件也提醒有关各方,作为传统说法中的“父母官”,地方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肩上担负着如山的重任,其举止行为关系到辖区民众的生命安危,绝不可随意轻忽,更不能进退失据。要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贯穿一切工作的始终,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猝然遭遇大灾,本身就是对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力的考验,能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民众是最好的评判人。


此次调查组也明确指出,郑州“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的问题,可谓一剂良药,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生命教训,一些城市管理者能够变得成熟起来。


从去年7月到现在,时间的车轮将许许多多的辙痕都碾轧过去了,当时的悲伤也渐渐变得淡漠,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负有责任的政府都应该谨记,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各项工作中迎难解难的“终极密码”。惟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城市安全工作,城市建设才能走出误区,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来源:新京报


暴雨调查报告

是“以案促改”里程碑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通过我国首次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研究提出了重要教训和改进措施建议,堪称“以案促改”里程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类似河南郑州这样的极端强降雨未来可能增多。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的发布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找出自然灾害防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调查认定,“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去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极其惨痛,需要深刻反思。客观地看,郑州“7·20”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纪录,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全市城乡大面积受淹,形成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虽然是极端天气引发的,但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近年罕见,特别是发生了地铁、隧道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伤亡事件,这场灾害集中暴露出当地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和不足。

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的调查,是我国从国家层面第一次组织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没有先例可循,且涉及面广、重点事件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调查工作由应急管理部牵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相关部门指导,水利部、公安部、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政府等十几个省部级单位参加。经过全面深入调查,查明了有关地区和部门履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查明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事件和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迟报瞒报问题。调查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调查报告给党和人民、给社会和历史,拿出了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此次调查深刻揭示了郑州市存在的应对部署不紧不实、应急响应严重滞后、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缺少有效组织动员等突出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雨不会太大,警惕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在河南省其他地区已出现大雨成灾的情况下,没有果断行动,没有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没有果断采取停止集会、停课、停业措施,让防汛准备的“关键期”成了“空白期”,错失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时机。这次特大暴雨灾害暴露了一些领导干部对人民生命、政治责任缺乏敬畏,防范风险挑战意识没有入脑入心,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深刻记取教训。

调查报告不仅指出了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的主观病,也指出了郑州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的严重城市病。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规划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不到位,雨水管道少,排水明沟等设施改造达标率低,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另外,这次暴雨灾害集中暴露出郑州市预警发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诸多短板。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混淆,预警发布部门分割,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等突出问题,教训深刻,引人深思。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通过我国首次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研究提出了重要教训和改进措施建议,堪称“以案促改”里程碑。应该说,导致郑州惨痛灾害的诸多因素,是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政绩观有偏差,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存在很大差距。还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治理不强、基层基础尤为薄弱的情况,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城市发展快、历史欠账多,是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类似河南郑州这样的极端强降雨未来可能增多。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的发布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找出自然灾害防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北京青年报

联系我们
  • 400-071-1996
  •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翠竹街2号59楼

扫码下载APP

扫码注册鑫安云
实现智慧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