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

术语和定义
1 风险
不确定性的影响。
注 1:影响是指对预期的偏离——正面的或负面的。
注 2:不确定性是指对事件及其后果或可能性缺乏甚至部分缺乏相关信息、理解或知识的状态。
注 3:通常,风险以潜在“事件”(见 GB/T 23694—2013,3.5.1.3)和“后果”(见 GB/T 23694—2013,3.6.1.3),或两者的组合来描述其特性。
注 4:通常,风险以某事件(包括情况的变化)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见 GB/T 23694—2013,3.6.1.1)的组 合来表述。
[来源:GB/T 45001—2020,3.20,有修改]
2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管控措施失效或者弱化后的缺陷(漏洞),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 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3 隐患排查
生产经营单位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本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采取一 定的方式和方法,对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及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或核查的活动。
4 隐患治理
完善或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的活动或过程。
5 风险管控措施
对风险采取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6 剩余风险
对风险采取管控措施之后仍然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未识别的风险、残余的风险、次生和衍 生的风险。 [来源:GB/T 23694—2013,4.8.1.6,有修改]
基本要求
1 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在依据 DB5101/T 18 开展风险辨识及管控的基 础上,应针对风险管控的齐全性、有效性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 效融合。
2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保证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得到有效治理,并形成闭环管 理。
3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较大及以上风险的管控措施检查或核查,作为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点。
4 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组织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5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隐患排查清单。
6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隐患及治理的相关信息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或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
7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排查出的隐患、治理以及验收等情况进行登记,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参见 附录 A。
8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隐患排查治理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
9 生产经营单位应保障隐患排查治理的经费投入。
10 生产经营单位应做好隐患排查、治理、核销全过程的档案管理。
编制排查清单
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实际,编制适宜的综合性、专项性、日常性、季节性、节 假日前、复工复产、事故类比等相关隐患排查清单,参见附录B。
确定排查方式及要求
1 综合性隐患排查
应以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教育培训和操作规程等的建立与落实情况为重点,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
2 专项性隐患排查
应以电气、消防、特种设备及其他关键设备、厂房结构、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粉尘涉爆等重点区域为重点,根据生产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开展排查,且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
3 日常性隐患排查
应以班组、岗位员工交接班和班中巡回等检查方式,每日对设备、电气、消防、仪表等装置或作业环境、三违行为等进行排查和巡查。
4 季节性隐患排查
应根据季节性特征对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在季节转换时开展针对性的排查。
5 节假日前隐患排查
应在节假日职工放假、停工停产前,对节假日期间值班值守、相关设施设备关闭停用、重点场所管 控、风险源管控措施运行以及应急准备等进行排查。
6 复工复产隐患排查
应在生产设备长期停产后重新启动、工艺变更及设备检维修后复产,以及节假日或意外停工停产后恢复生产作业前,对复工复产方案、人员安排、重点作业场所、环境状况、风险源管控措施运行情况等进行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