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销资质+高额罚款!应急管理部专项整治行动重拳出击,安评机构还能走多远?

扫描到手机查看
作者: 安环家研究员 2021-11-11 08:40  高额罚款 专项整治 吊销资质
强监管之下,安评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从应急管理部此次通报的5起违规案例便可见一斑:出租出借资质及人员挂靠;出具失实的安全评价报告;出具有重大疏漏的评价报告;冒用他人签名;不具备资质保持条件……

近日,应急管理部公开通报5起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典型违规案例,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早在5月15日,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就印发《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8个月的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

截至目前,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已经公布的这5起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典型违规案例仅为第一批,接下来定会有更多违规案例被曝光。


处罚从严,一旦违规资质难保

随着《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安评资质准入门槛全面提高,行业监管也变得空前严格。

强监管之下,安评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从应急管理部此次通报的5起违规案例便可见一斑:出租出借资质及人员挂靠;出具失实的安全评价报告;出具有重大疏漏的评价报告;冒用他人签名;不具备资质保持条件……


安评行业存在发展近20年,诸如此类的违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这也是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处罚力度的根源所在。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地应急主管部门集中组织开展对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和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查与执法工作,通过综合全面的评估、核查,对违法主体作出了诸如警告、限期整改、罚款、撤销资质等不同程度的处罚,其中一家已明确被撤销安全评价资质,另一家的安全评价资质也岌岌可危。


问题丛生,安评行业路在何方

当前形势下,安评难做已成行业共识,不符合要求的直接被撤销资质,即使历经万难保住了资质,之后的生存发展也是困难重重。


违规案例通报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多方考察与调研,目前安评行业内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受严监管、强核查等因素影响,多数安评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出现了风险低的项目宁愿降价也要抢着做,稍有风险的项目都不愿意做,尤其是对于风险较高的化工类项目,“挑肥拣瘦”现象普遍存在;
2、部分省市为进一步规范安全评价机构从业行为,对评价类项目尤其是对涉及危化品的现状评价和验收评价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极大的增加了项目作业成本,导致安评机构利润空间不断收窄,极端者便选择“铤而走险”;

3、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已经出现部分安评机构不愿意再进行资质维护,甚至准备注销资质,或者寻求外部合作,拓展更多业务范围。


种种情况的背后,无外乎是行业整顿之下安评机构为了自保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随着主管部门对安评行业整治的力度及决心越来越大,安评机构过去惯用的靠关系、套模板、资质挂靠、人员挂靠等不规范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侥幸心理更加不可取,接下来该走向何处?是每一个安评机构都要思考的问题。


加快转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安评虽然没有像环评一样取消资质,但是却通过愈发严格的监管机制让人望而生畏。

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也明确规定对资质挂靠等违规行为要严加处罚,安评机构不仅要承担评价报告的合规性风险及技术瓶颈性问题,还要面临高额罚款及法律风险,让人不得不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毋庸置疑,安评行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趋向“弱资质化、市场化和综合化”,依靠老旧管理模式、单一资质业务生存的传统服务机构必将出局。如何运用新思路拓展业务范围,如何通过新技术赋能机构变革,如何通过新模式实现跨界融合,这些都成了摆在安评机构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新形势下,唯有尽快理清思路,轻资质,重服务,做品牌,拼口碑,依靠新技术驱动管理模式创新,通过智慧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智慧化、综合型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或许才是安评机构的唯一出路。


安环家平台作为国内首个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综合服务云平台,构建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生态圈,通过产业聚合和品牌、科技、IT、资本、服务模式等全方位赋能,能够为安全评价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拓展多元化的业务范围、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全面支撑。


附:《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方案

虚假安全评价报告认定情形
安全评价机构汇总表
专项整治情况汇总表
虚假安全评价报告汇总表

作者: 安环家研究员 2021-11-11 08:40  高额罚款 专项整治 吊销资质
联系我们
  • 400-071-1996
  •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翠竹街2号59楼

扫码下载APP

扫码注册鑫安云
实现智慧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