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销资质+高额罚款!应急管理部专项整治行动重拳出击,安评机构还能走多远?

近日,应急管理部公开通报5起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典型违规案例,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早在5月15日,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就印发《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8个月的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
截至目前,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已经公布的这5起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典型违规案例仅为第一批,接下来定会有更多违规案例被曝光。
处罚从严,一旦违规资质难保
随着《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安评资质准入门槛全面提高,行业监管也变得空前严格。
强监管之下,安评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从应急管理部此次通报的5起违规案例便可见一斑:出租出借资质及人员挂靠;出具失实的安全评价报告;出具有重大疏漏的评价报告;冒用他人签名;不具备资质保持条件……
安评行业存在发展近20年,诸如此类的违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这也是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处罚力度的根源所在。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地应急主管部门集中组织开展对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和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查与执法工作,通过综合全面的评估、核查,对违法主体作出了诸如警告、限期整改、罚款、撤销资质等不同程度的处罚,其中一家已明确被撤销安全评价资质,另一家的安全评价资质也岌岌可危。
问题丛生,安评行业路在何方
当前形势下,安评难做已成行业共识,不符合要求的直接被撤销资质,即使历经万难保住了资质,之后的生存发展也是困难重重。
违规案例通报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多方考察与调研,目前安评行业内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3、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已经出现部分安评机构不愿意再进行资质维护,甚至准备注销资质,或者寻求外部合作,拓展更多业务范围。
种种情况的背后,无外乎是行业整顿之下安评机构为了自保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随着主管部门对安评行业整治的力度及决心越来越大,安评机构过去惯用的靠关系、套模板、资质挂靠、人员挂靠等不规范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侥幸心理更加不可取,接下来该走向何处?是每一个安评机构都要思考的问题。
加快转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安评虽然没有像环评一样取消资质,但是却通过愈发严格的监管机制让人望而生畏。
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也明确规定对资质挂靠等违规行为要严加处罚,安评机构不仅要承担评价报告的合规性风险及技术瓶颈性问题,还要面临高额罚款及法律风险,让人不得不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毋庸置疑,安评行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趋向“弱资质化、市场化和综合化”,依靠老旧管理模式、单一资质业务生存的传统服务机构必将出局。如何运用新思路拓展业务范围,如何通过新技术赋能机构变革,如何通过新模式实现跨界融合,这些都成了摆在安评机构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新形势下,唯有尽快理清思路,轻资质,重服务,做品牌,拼口碑,依靠新技术驱动管理模式创新,通过智慧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智慧化、综合型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或许才是安评机构的唯一出路。
安环家平台作为国内首个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综合服务云平台,构建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生态圈,通过产业聚合和品牌、科技、IT、资本、服务模式等全方位赋能,能够为安全评价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拓展多元化的业务范围、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全面支撑。
附:《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