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哀牢山地名不吉利,还是准备不足酿悲剧?云南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遇难事件背后的思考

扫描到手机查看
作者: 王志勇 2021-11-24 13:40  野外作业安全管理 云南哀牢山地质调查 野外地质调查
野外作业不同于室内或厂内作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作业,更是面对诸多风险,其安全管理自然应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11月22日,云南哀牢山搜救指挥部通报,经全力搜救,中国地质调查局4名野外地质调查失联人员已全部找到,但已不幸遇难、因公殉职!


中国地质调查局


按说,此次事件是一个公众相对陌生的领域,不至于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事件的实际关注度竟然如此之高,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因我在以前的工作中,曾经接触过也管过野外地质调查的安全工作,对其有一些了解,所以想就此说一下个人对此事件分析和思考。


哀牢山


一、云南哀牢山地质调查工作的相关背景信息

1、【背景情况】2020年9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云南省昆明市挂牌成立,由原武警黄金部队第十支队转隶组建。2021年,云南网曾刊文称,改革转制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作为盘点国家森林资源家底的生力军之一,以森林资源调查为引,常年与自然、山林为伴,用精准数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添薪加火。通常来说,调查人员会分配成不同工组,一般一个样地实地调查需要耗时一天。


2、【地理情况】人员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据搜救队友们的体验,山中林密,即使在白天,队员行进距离超过5米,就看不见彼此。


3、【任务困难】据搜救人员介绍,基于云南哀牢山的调查样地情况特殊,此次地质调查的问题,主要是路途所花时间长:光到(样地)就要5个小时,下来也要5个小时,来回路上就要10个小时。所以这4名队员预留出两天的任务时间,携带了一天半左右的干粮。


搜救


二、搜救中了解的此次哀牢山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现场情况

1、【遇难人员】这4名地质调查人员均为男性(我一直不愿意标注事故中遇难人员姓名),从事这份工作已有三年时间;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是之前武警黄金部队改制转隶的军人。


2、【天气情况】20日晚,救援指挥部召开会议,对当天的工作分析研判时提及,哀牢山地区在作业及失踪期间的14日、15日、17日都有大雨、暴雨。


3、【野生动物】搜救队员晚上在露营处约五十米开外,听到类似狗叫的声音。当地向导告诉他们,这是“狗熊的声音”,他们在通知山下指挥部后,使用了炮仗和明火驱赶狗熊。夜晚休息时,他们又听到了附近有竹子被踩踏的声音。第二天清晨,搜救队继续向目标行进了20分钟左右后,发现了熊窝,但他们没有纠结太多,继续赶路。


4、【人员定位】这4名地质调查人员此次进山,原本是为了开展为期2天的森林资源调查,用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对森林样地进行测算统计。据了解,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而这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但从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定位


三、云南哀牢山失踪地质调查人员搜救过程及时间节点回顾
  • 13日,4名地质调查人员进入哀牢山,执行森林蓄积量调查任务;同时,跟司机约好14日下午4点下山。
  • 14日7时30分,哀牢山附近的基站最后一次收到队员的手机信号。
  • 14日22时许,附近村民得知有4名地质调查队员失联的消息。
  • 15日一早,五六十名村民上山搜寻。
  • 15日19时左右,当地村民在没有找到失联者的踪迹后,上报至镇里和县里。
  • 15日19时28分,镇沅县人民政府接到人员失联报告后,镇沅县委、县政府随即成立“11.15”失联人员救援指挥部,组织省、市、县、镇、村投入搜救人员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开展搜救。
  • 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 11月22日0时32分,首批救援队到达发现地点,迅速将3名失联人员遗体向接应点转移,同时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地毯式搜索。
  • 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现场


四、云南哀牢山失踪地质调查人员的搜救行动

1、【搜救装备】救援指挥部组建了3个重装搜救组,每组8个人,顺着河进行搜寻,其间,每2-3小时通过卫星电话与指挥部沟通。(3支重装穿越组,每组携带5天的补给、露营装备,将进行纵深拉网式、地毯式精准搜索。镇沅县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重装穿越,就是从这边进去,另一边出来,途中要露营、路餐,无后勤保障。”)


2、普洱森林消防救援支队景谷中队组织的搜救队,每名队员都背着20公斤左右的背包,包里有进山3天住宿、保温、保暖所需的物资,包括羊绒被、大衣、绳索救援装备、砍刀、燃油、急救药品、食品给养等。


3、【搜救行动】截至21日12时,搜救行动累计出动搜救人员2000余人次、车辆130余辆(专业车辆29辆)、卫星电话24部、无人机9架、直升机5架次、警犬3条、空中通信基站“翼龙Ⅱ”无人机、通讯保障车2辆等相关物资、技术装备若干进行搜救。


4、【调查装备】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从现场救援人员处获悉,搜救到4名地质调查人员后,发现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如下:

  • 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 携带的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 携带的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 此外,现场发现有汽油,经了解是当时送他们上山的驾驶员担心地质队员们晚上下不来,特意从备用油桶里倒出来让他们带着的,可用于野外生火取暖、防野兽,还能稀释油漆。

直升机


五、云南哀牢山野外地质调查人员遇难事件的几点思考和疑问

1、野外地质调查作业过程中的几次意外和处置

  • 在地质调查作业的13日和14日,当地质调查作业必须的RTK设备需要打开但实际并未打开也一直未打开时,其隶属的地质调查局是否可以监测到?如果可以,对这种意外情况有无处理,是如何处理的?

  • 在14日7时,调查队员们的手机信号消失前的一天一夜,其是否与单位联系过?或者野外地质调查作业有无定时联系的规定?如有规定,如果没有联系,单位需要如何处置;如果有联系,他们有无异常?

  • 在原计划的14日下午4时下山回合时,4名队员未如期下山,负责接他们的司机及地质调查局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及时报警?在14日夜里附近村民得知人员失踪并于次日搜寻了一整天,未果后于15日夜里向镇里报警前的这一天多的时间里,地质调查局除了组织村民帮助搜寻外(尽管媒体报道并未提及),他们还做了哪些工作?

  • 同时,作为军人出身的这4名地质调查人员,其应对意外的能力和水平要远高于普通人,但他们均未打开配备的RTK设备,未向外界发出紧急信号和位置信息?现场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2、野外地质调查作业时前的准备和装备
  • 据后来救援指挥部的介绍,在14、15、17几天里,当地连降大雨和暴雨;那么,在实施这次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前,地质调查局是否了解和关注了天气情况?如果关注了,为什么还实施了此次野外作业?如果没有关注,作为野外作业的安排,是不可思议的!

  • 通过后续救援队的装备情况,其中提及救援队员们携带了卫星电话,以便于联系和以防万一。但在地质调查队员们随身携带的装备中,可以看到并无卫星电话!作为在云南深山老林中实施野外作业的准备工作,其通信条件应该是可以预想到的差,那么为什么不为其配备卫星电话以防手机没有信号呢?为什么也没有配备基本的随身急救包和急救药品以防万一呢?

  • 手机无信号、RTK设备未打开,除了信号不好、意外发生外,也有可能是手机或设备没电了,尽管他们携带了两万毫安的充电宝,但充电宝同样可能没电。所以,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些特殊情况,配备更为可靠的充电设备,如便携式手摇式充电器或者干电池充电器呢?


3、关于此次野外地质调查作业的主管单位
  • 在这4名地质调查人员被确认遇难后,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变成黑色表示哀悼,但对于此次野外作业的主管方,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相关行动或信息的公开,而不仅仅是哀悼!

  • 对于此类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其对于国家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社会和媒体对这4名地质调查人员密切关注的原因之一;但对于此类作业,作为业务的主管单位,在享受社会致敬的同时,又对具体实施这种很苦很累很危险作业的一线人员给予了哪些安全方面的保护呢?至少从搜救到的遇难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中,除了基本的作业工具,我们没有看到多少是和安全、应急相关的物品!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六、野外地质调查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注意事项

野外作业不同于室内或厂内作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作业,更是面对诸多风险,其安全管理自然应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凡事只有想在前面,才会减少或避免意外或伤害的发生。以下是我们之前在对野外作业安全管理中的一些要求,简单罗列几条供参考。

1、地质调查的计划

  • 需要考虑参与人员的经验
  • 调查小组的负责人
  • 调查起止时间和期限
  • 调查期间的天气情况
  • 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


2、出发前的准备

  • 作业工具
  • 通讯工具(包括电池、充电器、手摇充电器或太阳能充电器等)
  • 如作业区域地处偏远,需携带卫星电话
  • 急救药品(急救技能每年培训)
  • 如作业区域有野生动物,需配备必要的驱熊喷雾、蛇药等


3、调查期间的联络与应急

  • 除非特殊情况,原则上禁止野外宿营(过夜)
  • 每天至少一次(确定时间点)与营地(或办公室)联系沟通相关情况(报平安)
  • 如逾时未联系,办公室负责人员须主动联系;如失联,必须第一时间报公司或项目负责人,并及时报警


搜救人员


七、此次事件的几点思考

1、野外地质调查行业的风险管控和制度建设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领域,野外地质调查作业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野外作业时存在哪些风险?作业时可能存在哪些危害或事故?作业时需要哪些风险管控措施?作业人员应该配备哪些安全装备?万一发生意外,作业人员应该如何自救互救,单位应该如何实施救援?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类似以上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明确规范和要求的。


2、风险管控或“双重预防机制”在野外作业事故预防中的价值体现

在此次野外地质调查事故中,尽管这4名作业人员遇难的原因尚不清楚,还有待于深入的事故调查;但对于深山老林中野外作业环境的恶劣,可见其作业本身存在的高风险,我们通过这几天媒体的跟踪报道也可见一斑。对此,工作前的风险辨识和评估,进而对其风险的防范和管控,以及对相关安全装备和计划的确认与实施,其实都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其实就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强化的“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要求,就是对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这一风险管控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所以,落实风险管控其实并非只是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而应该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活动乃至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风险是一切事物的基本属性,所以风险管控也应该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3、如果能将救援方面的投入用于事故预防方面,很多事故将得以避免

我们看到,此次救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自然也消耗了巨大的财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是不可无视的,所以这种“兴师动众”的大救援是让人动容的,因为这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但我更想说的是,一方面我们在事后“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援,另一方面却是我们在遇难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所看到的在应急物资和装备方面的欠缺!两厢对照,不言自喻!如果我们在事前的预防方面哪怕是多用一点心思、多投入用于事后救援的一点零头,我们的很多事故便可以减少或避免,很多“兴师动众”的救援也可以避免。但遗憾的是,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事故后“不惜一切代价”地组织救援,而很少看到事前的风险管控和必要的预防投入!


文章来源于王老师说安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 400-071-1996
  •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翠竹街2号59楼

扫码下载APP

扫码注册鑫安云
实现智慧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