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和寓言故事

这个系列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了,很多朋友都说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大家愿意看、愿意听,也愿意去思考,笔者一直认为安全培训有两个作用,一是对于培训者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善和提高,二是给被培训者留下一点儿愿意思考的启发,至于被培训者是不是能掌握内容,和培训课堂关系不大,因为学习从来都是自主学习,靠别人去教是不可能学会和学的好的。结合近期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继续写一些好玩的东西吧!
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他经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做些珠宝生意。有一天,他准备了一些珠宝,打算拿到郑国卖。为了招揽顾客,卖上好价钱,他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一个个精致新颖的木盒子,并且请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在盒子的外面刻上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同时,他选用不同名贵的香料,把做好的盒子薰得香气迷人。盒子完工之后,看上去金光闪闪,闻上去芬芳迷人,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他想,要是把珠宝放到这些盒子里,肯定能吸引郑国人,说不定他们会抢着买他本人的珠宝,到时候就能大赚一笔。这个珠宝商人小心翼翼地把珠宝放进特意做好的盒子里,带着这些珠宝,满怀信心地动身去了郑国。抵达郑国之后,他在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宝。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没多久,很多郑国人便都聚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郑国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珠宝,而是装珠宝的木盒子。他们两个一堆三个一伙,议论的话题都是盛放珠宝的木盒子,样式多么特别,装饰多么美丽。这不免令他紧张起来,额头上冒出细汗。为了把众人的视线转移到珠宝上去,珠宝商扯开嗓子叫卖着,推销他的珠宝有多好有多漂亮,可是周围的人个个充耳不闻,还是关心那些盛放珠宝的木匣。这时有个郑国人拿起盒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喜爱得不得了,便想出高价买下它。珠宝商看到终于有顾客上门了,激动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刚走了没几步,却又折回来了。珠宝商以为他改变了主意,想退掉珠宝。谁知那人走到珠宝商面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这肯定是先生您放到里面去的,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
郑国人两眼只盯在了精致的木匣上,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可见,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成语原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安全生产管理解析: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奇怪,这个寓言故事和安全生产有关系吗?只要脑洞大,肯定是有关系的!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一个会议,有几个小微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找我咨询问题,感到甚是奇怪,就问他:这些东西你们公司的安全评价报告和设计上都有很明确的规定和说法啊,为什么不知道呢?他们说:那些资料我们公司都有,检查的时候拿出来,平时不怎么看的!笔者就说:你们回去看看那些资料我们再沟通好吗?过几天见到其中的几个人,他们很高兴的说:确实像你说的那样,原来都有啊,连标准的出处都有!感觉一下子清晰和进步了很多啊!这种情况是不是和上面的寓言故事很相似呢?那么在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还有那些“买椟还珠”的事情呢?索性罗列一下吧!
1、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设计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对于大多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如果能够把这三本报告的内容搞清楚,可以说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已经满足了,包括合法合规和风险分析管控的内容都是有的,如何和实际有些出入,可以再去查证。
2、反应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报告。这两个报告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但如果你的企业有的话,一定要学会应用。笔者审过一个里面有反应评估报告的项目,结果发现评价报告和反应风险评估报告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就提了一句做了反应风险评估工作,如果这样的话,这项工作有什么意义呢?风险分析报告更是如此了,笔者检查过一家很大的企业,该企业花了100W做了一本很漂亮的HAZOP分析报告,装订也十分精美,都存在了档案室,外部检查拿出来一下,解决了“有没有”问题,但在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任何体现,是不是“买椟还珠”呢?我们都知道安全管理其实就是管风险,你把风险分析报告束之高阁,并且和安全管理毫无关系,这样好吗?
3、外部专家检查、辅导。由于目前专家泛滥,很多企业和安全管理者都对专家嗤之以鼻,但你要知道,专家里也有真才实学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这里说的专家是指可以有用的专家。我们企业很喜欢请外部专家来企业帮扶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但来了之后呢?让他们安全检查!有一次一个国内宗师级别的专家无奈的感叹道:本来是来帮你们搞顶层设计的,结果你们把我当安全员使。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发挥专家的最大作用呢?不能谁来了都去查隐患,都当车间安全员使唤吧?
4、其他资料。由于现在的文山会海,导致我们对不管什么文件都一概当成了形式主义,然后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来回应,这样那面会出现沧海遗珠的事情,很多很好的东西都错过了,一边喊穷,一边任由珠宝从面前溜走,怨谁呢?
莫向外求
严格来说这个不算寓言,但笔者这一段一直在思考这四个字,正好对上面的寓言故事做个延申,解读一下吧!
“莫向外求”意思是,专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不用去寻求外力的帮助,如同照镜子一样,去探寻自己就够了,即去除我执。莫向外求,固然有不求外道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求”自己的内心,愿行一切善,愿除一切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积累自己的福报。我们的心都是向外追求攀缘的,认为外在有我所需要的。从生命的源头上来说,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就圆满的,无须向外追求,自心中本来就具足一切法。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莫向外求,反求诸己,是灵修或修佛之道。心即是佛,莫向外求,性净明体为本体,佛名号和咒为用。体用不二,都是自性。咒即是心,心就是咒。开悟是拨开遮障,见到清净自性的本体,恰恰是念佛持咒拨云见日的结果。
安全生产管理解析:
由于我们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买椟还珠”,就造成了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要经常“外求”,找专家、找领导、找中介等等,长期以往,造成了企业和人员从来不去自己动脑子了,什么事情都去求助外力,就丧生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功能,变成了真正的弱者和附庸,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安全管理人员,能有发展的可能呢?当然,莫向外求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真正的情况再去外求,而不是自己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就可以说外求了,在我们安全生产管理中,我们要先找到自己的哪些呢?
1、知道自己企业的风险及管控情况。这就好像我们要去看病一样,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吧?自己的身体底子如何吧?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你自己都不清自己的风险,让别人去告诉你,你觉得合适吗?
2、知道自己的安全管理缺什么?很多企业为什么请了专家都是让做安全员的活呢?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缺什么,就觉得自己每次检查隐患多,想着请个高手一下子把隐患查出来完,然后整改完,这样再次检查就没有了。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但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不可能一次体检后全部治疗好,以后就不生病了,人如此,企业更是如此。
3、知道自己要去那里。这个就是方向性问题,如果不知道我们去那里,就不可能进步,如果方向错了,也会距离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方向对了,没走一步都是进步!
4、知道自己在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动,那么你远大的目标是不是就是空想呢?
“莫向外求”对企业如此,对个人更是如此,共勉之!
文章来源于艾力特HSE,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