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地区标准丨DB4403/T 5—2019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术语与定义
1.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GB/T 28001-2011,定义 3.6]
2.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GB/T 28001-2011,定义 3.7]
3.安全风险 risk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或环境危害的严重性的组合。本通则中简称风险。
注:改写GB/T 33000-2016,定义 3.8。
4.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大小的过程。
注:改写GB/T 23694-2013,定义 4.6.1。
5.风险评价 risk evaluation
对比风险分析结果和风险分级标准,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注:改写GB/T 23694-2013,定义 4.7.1。
6.风险分级标准 risk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判定风险等级的依据。
注:改写GB/T 23694-2013,定义 4.3.1.3。
7.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注:改写GB/T 23694-2013,定义 4.4.1。
8.风险分级管控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根据风险管控所需资源、能力、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分层级管控风险的方式。
9.隐患 nonconformity
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16 号令,第三条]
原则
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工作机制,保证全员参与,全面辨识危险源,客观分析、评价风险,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验收闭环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持续提升安全绩效。
核心要求
1.目标和程序
1.1目标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建立风险清单;
——设置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
——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
——绘制风险四色分布图;
——绘制作业风险比较图;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
——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
1.2程序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机构和职责确定,教育培训,资料收集,评估单元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清单编制,风险公告,风险分级管控运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见附录 A。
2.机构和职责
2.1机构
2.1.1企业应明确牵头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机构,及机构和相关成员的工作职责。
2.1.2企业可聘请专业技术机构或专家协助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2.2职责
2.2.1 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组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2.2.2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
2.2.3 企业从业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履行本岗位职责,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
3.制度化管理
3.1规章制度
3.1.1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评估单元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清单编制、风险公告、运行考核的工作要求。
3.1.2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隐患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排查频次、隐患治理、隐患验收、隐患台帐建立、隐患信息通报的工作要求。
3.1.3企业应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并定期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3.2文档管理
3.2.1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双重预防机制文档记录,便于自身管理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调查取阅,文档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危险源辨识台帐;
——风险分析、评价记录;
——风险清单;
——隐患排查治理台帐;
——重大隐患治理方案;
——岗位风险告知卡;
——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
——风险四色分布图;
——作业风险比较图。
3.2.2较大以上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及实施管控的记录应单独建档。
3.2.3重大隐患的排查、报告、治理、验收记录应单独建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