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9,一起感受传统消防安全文化

扫描到手机查看
作者: 王秉 2021-11-11 15:50  消防安全 仓库防火 消防安全文化 火灾事故
民族建筑中也包含了消防安全文化,都有哪些体现?一起来谈谈!

一、民族建筑中的消防安全文化


很多民族建筑都有防火功能,如藏式建筑就具有防火的特点(尽管近期的独克宗古城还是被火灾吞噬了,但究其原因有人为因素)。其中,侗族建筑的防范火灾功能很有代表性。西南民族大学兰婕对贵州黔东南侗族建筑的调查发现,侗族村寨的建筑有防火功能,侗族村寨中的戏台、粮仓等皆为木质吊脚楼,底部木柱建于水塘中,四周都有很多水,用于防鼠和防火,保护粮仓。村中所有的粮仓都集中在一起,与村民住房保持一定距离,粮仓与民房相互隔离的设计使粮食得到了保护,即使村中房屋发生火灾也不会烧到粮仓,而侗族村寨内部和周边的水渠、水塘实际上是村民的消防水源。


此外,云南很多民族的火塘也有防火的功能,藏式建筑、彝族土掌房等都有火塘,彝族人在挖火塘时底部和四周都用厚厚的硬石块隔开,与墙壁保持一定距离。并且,火塘的位置、风向和排烟方式都与防火有关。滇南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等都住杆栏式建筑,他们全部在竹楼上烧火做饭,但竹楼火塘都有较高的防火特点,很少听到杆栏式建筑着火的情况。


二、中国古代“以水灭火”的消防安全文化


1、开凿水井,设储水池

中国在隋唐时代,人们通过凿井来解决消防水源,而宋代以后,在人群聚集的重要区域都会开凿水井,既是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在发生火灾的非常时刻也可以作为消防水源。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为了消防水源储备而建的“防虞水池”,南宋临安就在府治、三省、六部等衙署附近和其他地区曾建有二十余处防虞水池,以备救火时使用。在建筑密集的居住区人们还将河水通过沟渠引入区内,以保证消防水源的供给。


2、 设置“太平缸”

宋代以后,专门储存消防用水的“太平缸”的设置也在城市中得到普及。另外,由于城市多为临水而建,元代更是将其写入了法律。《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城郭人民,邻甲相保,门置水彻,积水常盈,家设火具,每物须备,大风时作,则传呼以徇于路。”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紫禁城内共有太平缸308口,每口最多可容水近两千升,储量堪比现在的一辆水罐消防车。太平缸设有专人维护,夏天储水需要定时更新以防水质污染,蚊虫滋生;冬天除在缸口加盖外,还要在缸外套棉絮外套,并下置炭炉以防凝水成冰。


在民间,北京的四合院也往往设置储水的大瓦缸,这些缸在非常时刻,显然也是可以充当“太平缸”之用的。这种普遍的消防措施甚至可以算是一种非物质遗产,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老宅邸中看到石头砌筑的大型水槽、水缸,平日里种植荷花、养殖金鱼,而在火灾发生之时,就可作为提供消防水源的“太平缸”使用。

太平缸

3、 重要建筑临水而建

此外,对于防火有严格需求的建筑物,则索性临水而建,通过水面将其与城市中的其他区域分隔开来。


天一阁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私家藏书馆,由于大量藏书最忌火灾,因此天一阁的防火措施也格外严格。天一阁前设有天一池,相传与月湖相连,故可保证常年蓄水,有效的保证了火灾发生时有充足的消防水源。而同为藏书楼的湖州嘉业堂,更是在保证消防水源上做足了文章:首先,开凿了一条小河环绕书楼,作为第一道屏障;第二是在主楼正面10米左右处,设置荷花池,总面积约三亩,深1米,这是书楼的又一处消防储水处;第三是在庭院内设置四口太平缸,一旦发生火灾,更方便取水灭火。

天一阁

此外,城市中储存重要物资仓库也是防火的重点对象。宋代时,一些城市就建有临水的仓库,称为塌房。据记载,这种仓库临水而建,救火时取水非常便利,而且晚上还设有巡夜人员,非常安全。


清代的正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城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区域为水面,各主要建筑皆临水而建,而包括火药库在内的几座重要的军备仓库都被布置在临近城墙的边缘地带,周边有水流环绕,与闹市街区分隔开来。

文章来源于安全科学吧,作者王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王秉 2021-11-11 15:50  消防安全 仓库防火 消防安全文化 火灾事故
联系我们
  • 400-071-1996
  •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翠竹街2号59楼

扫码下载APP

扫码注册鑫安云
实现智慧安全管理